英國變種新冠病毒(正式名稱:VOC 202012/01)Q&A

更新日期:2020-12-30 21:00
 

新冠肺炎病毒(SARS-CoV-2)對全球社會帶來巨變。本院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(GISAID)資料,分析二十萬筆以上的病毒基因序列樣本資料。發現病毒可歸類為六大類型。其中「第六型」自今(2020)年2、3月開始在各國急速竄升,4月已雄霸一方,佔目前流傳病毒類型的99%。

然而,病毒變異仍是現在進行式,尤其近日引發討論的英國變種病毒現在狀況如何?又會如何發展?本院除試著回答這些問題外,也將持續透過此監測網觀察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走向。

新冠病毒SARS-CoV-2英國突變株 VOC 202012/01 在刺突蛋白 spike protein (S) 之變異位點

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(Public Health England)的報告,此英國變種病毒株「VOC 202012/01」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。最早是在英格蘭東南方的肯特郡(Kent)所發現,起源現今仍未知。目前在英國倫敦、英國南部及東南部都有發現。

VOC 202012/01涉及的變異位點眾多,後續各單位在認定病毒株是否為VOC 202012/01時,標準不盡相同(註一)。以VOC 202012/01典型病毒株EPI_ISL_601443作為比對標準,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(GISAID)的265,138株病毒株基因體資料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354株來自英國,有3株來自丹麥,這兩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。發生率在英國自2020年10月底開始攀升。

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(Public Health England)的報告,此英國新變種病毒株VOC 202012/01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,包括參考資料中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,以及表一上方文字描述的6個變異。

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包括(以下變異名稱的描述先呈現核苷酸變異,括號內再補充氨基酸變異名稱):

  1. ORF1ab蛋白上3個單位點(SNV)變異:C3267T(T1001I)、C5388A(A1708D)、T6954C(I2230T)。
  2. ORF1ab蛋白上1個缺失(deletion)變異:核苷酸11288 – 11296 deletion(SGF 3675 – 3677 deletion)。
  3. S蛋白上2個缺失變異:核苷酸21765 – 21770 deletion(HV 69 – 70 deletion)、核苷酸21991 – 21993 deletion(Y144 deletion)。
  4. S蛋白上6個單位點變異:A23063T(N501Y)、C23271A(A570D)、C23604A(P681H)、C23709T(T716I)、T24506G(S982A)、G24914C(D1118H)。
  5. Orf8蛋白上3個單位點變異:C27972T(Q27stop)、G28048T(R52I)、A28111G(Y73C)。
  6. N蛋白上2個核苷酸變異:28280 GAT->CTA(D3L)、C28977T(S235F)。
另外,表一上方文字描述的6個同義單位點變異(synonymous SNV)包括:
  1. ORF1ab上5個單位點變異:C913T、C5986T、C14676T、C15279T、C16176T。
  2. M基因上1個單位點變異:T26801C。
VOC 202012/01涉及的變異位點眾多,後續各單位在認定病毒株是否為VOC 202012/01時,標準未必相同。例如,GISAID上的說明是以刺突蛋白上的8變異為主。又例如,VOC 202012/01屬於GISAID上的B1.1.7支系,典型病毒株為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,因此也有以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為主。

我們根據GISAID的265,138株病毒株基因體資料來比對,若是單以S蛋白上6個單位點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60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、11月30日。若是單以S蛋白上2個缺失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63株來自英國,1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0月12日、11月30日,另外還有一株來自斯洛維尼亞,時間是3月07日(目前無法排除是否GISAID資料的問題,但若資料正確,那此變異很早就發生過)。若是單以S蛋白上2個缺失(deletion)變異加上6個單位點(SNV)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45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、11月30日。若是把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都納入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354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。最後,若是進一步把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全部納入,只發現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最接近,完整攜帶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,但6個同義單位點變異上只攜帶5個變異,在核苷酸16176位點上是攜帶C而非變異T。無法找到滿足全部23個變異的可能解釋,因為VOC 202012/01屬於GISAID上的B1.1.7支系,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為該支系典型病毒株,缺少的變異會在同屬B1.1.7支系的其他病毒株中發現。

VOC 202012/01不是全新病毒,也是新冠病毒SARS-CoV-2,只是病毒基因體序列有所變異。主要出現在英國,爾後出現在丹麥和澳洲等其他國家。近期新聞報導在德國、新加坡、香港等世界各國發現,但尚未在GISAID資料庫發現。原因是並非所有病毒株都會進行定序,有病毒定序資料也未必上傳GISAID,且在所謂的英國新變異病毒序列的認定上,採用的標準和定義可能不盡相同(註一)。
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(Public Health England)的報告,此英國新變種病毒株VOC 202012/01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,包括參考資料中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,以及表一上方文字描述的6個變異。

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包括(以下變異名稱的描述先呈現核苷酸變異,括號內再補充氨基酸變異名稱):

  1. ORF1ab蛋白上3個單位點(SNV)變異:C3267T(T1001I)、C5388A(A1708D)、T6954C(I2230T)。
  2. ORF1ab蛋白上1個缺失(deletion)變異:核苷酸11288 – 11296 deletion(SGF 3675 – 3677 deletion)。
  3. S蛋白上2個缺失變異:核苷酸21765 – 21770 deletion(HV 69 – 70 deletion)、核苷酸21991 – 21993 deletion(Y144 deletion)。
  4. S蛋白上6個單位點變異:A23063T(N501Y)、C23271A(A570D)、C23604A(P681H)、C23709T(T716I)、T24506G(S982A)、G24914C(D1118H)。
  5. Orf8蛋白上3個單位點變異:C27972T(Q27stop)、G28048T(R52I)、A28111G(Y73C)。
  6. N蛋白上2個核苷酸變異:28280 GAT->CTA(D3L)、C28977T(S235F)。
另外,表一上方文字描述的6個同義單位點變異(synonymous SNV)包括:
  1. ORF1ab上5個單位點變異:C913T、C5986T、C14676T、C15279T、C16176T。
  2. M基因上1個單位點變異:T26801C。
VOC 202012/01涉及的變異位點眾多,後續各單位在認定病毒株是否為VOC 202012/01時,標準未必相同。例如,GISAID上的說明是以刺突蛋白上的8變異為主。又例如,VOC 202012/01屬於GISAID上的B1.1.7支系,典型病毒株為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,因此也有以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為主。

我們根據GISAID的265,138株病毒株基因體資料來比對,若是單以S蛋白上6個單位點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60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、11月30日。若是單以S蛋白上2個缺失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63株來自英國,1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0月12日、11月30日,另外還有一株來自斯洛維尼亞,時間是3月07日(目前無法排除是否GISAID資料的問題,但若資料正確,那此變異很早就發生過)。若是單以S蛋白上2個缺失(deletion)變異加上6個單位點(SNV)變異作為標準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445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1株來自澳洲,這三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、11月30日。若是把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都納入,可以發現VOC 202012/01有1,354株來自英國,3株來自丹麥,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、11月9日。最後,若是進一步把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全部納入,只發現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最接近,完整攜帶文件表一所列的17個變異,但6個同義單位點變異上只攜帶5個變異,在核苷酸16176位點上是攜帶C而非變異T。無法找到滿足全部23個變異的可能解釋,因為VOC 202012/01屬於GISAID上的B1.1.7支系,EPI_ISL_601443(9月20日)為該支系典型病毒株,缺少的變異會在同屬B1.1.7支系的其他病毒株中發現。

病毒在複製過程中若產生錯誤,就稱為變異。若變異對病毒無影響,則此變異就在病毒群中隨波逐流,不太起作用。若變異對病毒產生負面的影響,則此變異就會在病毒群中被淘汰。反之,若變異使病毒更適應外在環境或人體內條件,則此變異株會在人群中更易增生、傳染。大部份的變異對病毒而言都屬前兩者(無影響或負影響)。這次變異看來有更易傳播的特性,但發生原因不明。不排除是環境或人體內的正向篩選。

此外,病毒入侵細胞主要是靠病毒的刺突蛋白(Spike protein),這是病毒用來解鎖、進攻人體的鑰匙,其中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(receptor-binding domain, RBD)是病毒最先接觸人體細胞表面的部分,若有變動,理論上便有少許可能增強病毒入侵的機率,或逃避疫苗的機會。但仍須驗證。

此次英國新變種病毒的基因共有23個變異,其中有8個(包括2個缺失(deletion)變異和6個單位點(SNV)變異)落在刺突蛋白上。6個SNV變異中又有1個在關鍵的RBD區域,也就是新冠病毒與人類細胞的結合區,是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關鍵,須持續追蹤觀察。

病毒變異可能隨機發生,定義VOC 202012/01的變異之前也分別在不同病毒株出現過,但這次是眾多變異在「同一病毒株上出現」,且其中有8個落在刺突蛋白上。
SARS-CoV-2和流感病毒同屬RNA病毒,有高變異性。但SARS-CoV-2仍比流感病毒變異性低。根據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的特性,VOC 202012/01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。
目前只知道它的基因序列改變了,且在英國的增生優勢 (multiplicative advantage) 較其他病毒株高。有效傳播數 (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, Rt) 亦有上升。但尚未有報導顯示感染者會有較嚴重的症狀。至於是否會更致命,或是影響疫苗效力等疑問,都須密切追縱,謹慎以對。目前僅知傳染速度可能增快。
理論上,感染過且康復的人有多重的「中和性抗體」(註二)。變異病毒應不致於避開所有的中和性抗體。因此,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,感染過的人應該不會被變異病毒再次感染。但是否確實如此,有待證實。
能讓病毒失去感染力的抗體,稱為中和性抗體。要阻止病毒進入細胞,抗體需結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 (稱為RBD,約有222個胺基酸) 。新冠病毒感染後,會啟動人體的免疫系統,對病毒的各種結構蛋白產生抗體。每種抗體辨識抗原的「位點」(antigenic epitope)大約是15-20個胺基酸。因為RBD是新冠病毒的鑰匙,若抗體能和RBD結合,通常能讓病毒失去感染力,而成為中和性抗體。目前已知,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康復病人,會產生能辨識RBD的中和性抗體,而且症狀越嚴重的病人,通常產生的中和性抗體效價越高。因為RBD範圍相當大(222個胺基酸),抗體可以結合到它的不同部位,如果突變部位僅限於RBD的局部範圍,大部分「抗原決定位(antigenic epitope)」不在該突變位置的抗體應該還會維持中和病毒的能力。
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成分就是刺突蛋白或受體結合域(RBD),或產生刺突蛋白的RNA。與康復病人產生RBD中和性抗體原理相同,接種疫苗後,人體會啟動免疫系統,產生會辨識RBD的中和性抗體。因此專家現在認為,接種過現在的新冠疫苗,應該可以對抗英國變種病毒。
RNA病毒具有容易發生變異的特性,目前主宰世界的新冠病毒主要是從早期武漢一號病毒變異來的第6型,但是新冠病毒仍持續發生變異中,正在產生新的子型。此次英國發生的變異株,也是第6型的子型。因此,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。
根據2020年12月30日指揮中心的資訊及媒體報導,臺灣出現首例英國變種病毒,但相關基因定序資料尚未公布。後續仍需持續密切監控與觀察。
孫子兵法:「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;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」。面對COVID-19疫情,還是要保持正確的防疫觀念、落實做好各項防疫措施。新時代的各項科技進展,讓我們有機會見證這個病毒的演化,相信更多的研究能讓我們更加瞭解這個病毒,而發展出各種可以協助控制疫情的策略。
 

參考資料


Academia Sinica, Taiwan
© 2020 Academia Sinica, Taiwan